馬氏體相變
馬氏體相變
馬氏體最初是在鋼中發現的:將鋼加熱到一定溫度后經迅速冷卻,得到的能使鋼變硬、增強的一種淬火組織。1895年法國人奧斯蒙為紀念德國冶金學家馬滕斯,把這種組織命名為馬氏體。人們最早只把鋼中由奧氏體轉變為馬氏體的相變稱為馬氏體相變。20世紀以來,對鋼中馬氏體相變的特征累積了較多的知識,又相繼發現在某些純金屬和合金中也具有馬氏體相變,如:Ce、Co、Hf、Hg、La、Li、Ti、Tl、Pu、V、Zr、和Ag-Cd、Ag-Zn、Au-Cd、Au-Mn、Cu-Al、Cu-Sn、Cu-Zn、In-Tl、Ti-Ni等。目前廣泛地把基本特征屬馬氏體相變型的相變產物統稱為馬氏體
馬氏體相變具有可逆性。當母相冷卻時在一定溫度開始轉變為馬氏體,把這溫度標作Ms,加熱時馬氏體逆變為母相,開始逆變的溫度標為As。圖8中表示Fe-Ni和Au-Cd合金的Ms和As,它們所包圍的面積稱為熱滯面積,可見Fe-Ni馬氏體相變具有的熱滯大,而Au-Cd則很小。相變時的協作形變為范性形變時,一般熱滯較大;而為彈性形變時,熱滯很小。像Au-Cd這類合金冷卻時馬氏體長大、增多,一經加熱又立即收縮,甚至消失。因此這類合金的馬氏體相變具有熱彈性,稱為熱彈性馬氏體相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