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力鑄造工藝流程
壓力鑄造工藝流程
在壓鑄生產中,壓鑄機、壓鑄合金和壓鑄型是三大要素。壓鑄工藝則是將三大要素作有權的組合并加以運用的過程。使各種工藝參數滿足壓鑄生產的需要。壓射比壓的選擇,應根據不同合金和鑄件結構特性確定。對充填速度的選擇,一般對于厚壁或內部質量要求較高的鑄件,應選擇較低的充填速度和高的增壓壓力;對于薄壁或表面質量要求高的鑄件以及復雜的鑄件,應選擇較高的比歷和高的充填速度。
澆注溫度
澆注溫度是指從壓定進入型腔時液態金屬的平均溫度,由于對壓室內的液態金屬溫度測量不方便,一般用保溫爐內的溫度表示。
澆注溫度過高,收縮大,使鑄件容易產生裂紋、晶粒粒大、還能造成粘型;澆注溫度過低,易產生冷隔、表面花紋和澆不足等缺陷。因此澆注溫度應與壓力、壓鑄型溫度及充填速度同時考慮。
壓鑄型的溫度
鑄壓型在使用前要預熱到一定溫度,一般多用煤氣、噴燈、電器或感應加熱。
在連續生產中,壓鑄型溫度往往升高,尤其是壓鑄高熔點合金,升高很快。溫度過高除使液態金屬產生粘型外,鑄件冷卻緩慢,使晶粒粗大。因此在壓鑄型溫度過高時,應采用冷卻措施。通常用壓縮空氣、水或化學介質進行冷卻。
充填持壓
充填、持壓和開型時間
1)充填時間
自液態金屬開始進入型腔起到充滿型腔止,所需的時間稱為充填時間。充填時間長短取決于鑄件的體積的大小和復雜程度。對大而簡單的鑄件,充填時間要相對長 些,對復雜和薄壁鑄件充填時間要短些。充填時間與內澆口的截面積大小或內澆口的寬度和厚度有密切關系,必須正確確定。
2)持壓和開型時間
從液態金屬充填型腔到內澆口完全凝固時,繼續在壓射沖頭作用下的持續時間,稱為持壓時間。持壓時間的長短取決于鑄件的材質和壁厚。
持壓后應開型取出鑄件。從壓射終了到壓鑄打開的時間,稱為開型時間,開型時間應控制準確。開型時間過短,由于合金強度尚低,可能在鑄件頂出和自壓鑄型落下 時引起變形;但開型時間太長,則鑄件溫度過低,收縮大,對抽芯和頂出鑄件的阻力亦大。一般開型時間按鑄件壁厚1毫米需3秒鐘計算,然后經試任調整。
壓鑄涂料
壓鑄過程中,為了避免鑄件與壓鑄型焊合,減少鑄件頂出的摩擦阻力和避免壓鑄型過分受熱而采用涂料。對涂料的要求:
1) 在高溫時,具有良好的潤滑性;
2) 揮發點低,在100~150℃時,稀釋劑能很快揮發;
3) 對壓鑄型及壓鑄件沒有腐蝕作用;
4) 性能穩定在空氣中稀釋劑不應揮發過度而變稠;
5) 在高溫時不會析出有害氣體;
6) 不會在壓鑄型腔表面產生積垢。
鑄件清理
鑄件的清理是很繁重的工作,其工作量往往是壓鑄工作量的10~15倍。因此隨壓鑄機生產率的提高,產量的增加,鑄件清理工作實現機械化和自動化是非常重要的。
1)切除澆口及飛邊
切除澆口和飛邊所用的設備主要是沖床,液壓機和摩擦壓力機,在大量生產件下,可根據鑄件結構和形狀設計專用模具,在沖床上一次完成清理任務。
2)表面清理及拋光
表面清理多采用普通多角滾筒和震動埋入式清理裝置。對批量不大的簡單小件,可用多角清理滾筒,對表面要求高的裝飾品,可用布制或皮革的拋光輪拋光。對大量生產的鑄件可采用螺殼式震動清理機。
清理后的鑄件按照使用要求,還可進行表面處理和浸漬,以增加光澤,防止腐蝕,提高氣密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