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墨井蓋的發展起源
球墨井蓋的發展起源
球墨井蓋歷史:1947年英國H.Morrogh發現,在過共晶灰口鑄鐵中附加鈰,使其含量在0.02wt%以上時,井蓋,石墨呈球狀。1948年美國A. P.Ganganebin等人研究指出,在鑄鐵中添加鎂,隨后用硅鐵孕育,當殘余鎂量大于0.04wt%時,得到球狀石墨。從此以后,球墨鑄鐵開始了大規模工業生產。球墨鑄鐵的誕生,是繼人類發明煉鋼技術之后,在黑色金屬 應用技術方面又一次大的技術創新,是20世紀材料科學最重大的技術進展之一。第二家是Hynchburg鑄造廠用于制造球墨鑄鐵管件。1949年美國制訂了ASTM球墨鑄鐵標準并由麻省理工學院泰勒教授主持召開了球墨鑄鐵學術會議,促進了推廣應用。
定義:是用球墨鑄鐵鑄造的管道。球墨鑄鐵管一般直徑大,管壁厚,質地脆,強度低,價格便宜,是經濟的供水管材,正常使用壽命可達20~25年。
優點:在中低壓管網,球墨鑄鐵管具有運行安全可靠,破損率低,施工維修方便、快捷,防腐性能優異等。缺點:球墨井蓋的連接受人為因素如操作水平、責任心等影響較大,施工方面不如PE管便捷。
本公司主要經營:天津鑄造廠,天津球墨鑄鐵件,ADI等溫淬火球墨鑄鐵
|